文明使用网络,净化网络空间,有文明的网络素养、有守法的行为习惯、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要善于网上学习,不浏览不良信息。要诚实友好交流,不侮辱欺诈他人。要增强安全保护意识,不随意约会网友。要维护网络安全,不破坏网络秩序。要有益身心健康,不沉溺虚拟空间。
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提高,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,使“秀才不出门,全知天下事”成为现实。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获取新资讯。可以说,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,成为我们广大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。
而如今的网络却充斥着许多弦外之音,网络是把双刃剑,有人利用网络方便生活,获取资讯,而也有人利用网络散播谣言,混淆视听。面对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,作为万千网民中的一员,我们更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,为净化网络环境出一份力。
如今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,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社交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然而朋友圈里有人浮躁,肆意放纵,在这个虚拟的平台,散播一些虚假信息,曝光他人隐私,甚至发动人肉暴力,让朋友圈成为假面膜、假信息漫天飞舞的地方,而脱离了与朋友互动,分享生活乐趣的初衷。如此的乱象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、价值取向、道德判断、文化理念等底线,我们应该坚决抵制。
文明上网,是一个号召,也是一个警醒,作为这个网络大数据里面的一员,我们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作为网民的那份责任,抵制网络暴力,不传播谣言,文明用语,宣扬社会正能量,只有广大网民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严于律己,自尊、自爱、自律,上文明网,文明上网,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、和谐的网络天地。
四、为了加强人们对网络暴力危害的意识,2020年7月20月,我们团队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“网络文明宣传”的志愿者活动。
通过对网络媒体中“网络暴力”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,论文总结出“网络暴力”报道的新闻话语特点,从中发现影响“网络暴力”报道的社会文化因素,提出优化“网络暴力”报道的建议,以期为今后“网络暴力”报道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,从而有利于网络媒体做好舆论引导,提高报道质量。
网络暴力,大多是非理性的情绪攻击。对施暴者来说,这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发泄,这种情绪发泄容易引起情感共振,形成情绪传染。被害者在遭受网络暴力后,首先会产生情绪反应,负责情绪的脑区被极大激活,而负责理性的脑区处于劣势,甚至暂时丧失对情绪的调控功能。
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。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能够掌控环境的感觉,希望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尽可能有相应反馈和结果。按一下开关,我们可以看到灯亮了或灭了;给别人发一条微信,能够收到回复;经过一段时间努力,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……这些都是有控制感的表现。
因此,我们之所以坚决反对网络暴力,不仅因为其行为本身的非正义性,也因为它会对人的心灵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和影响。
五、对网络不因噎废食
网络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结晶,但毕竟是虚拟的,是不能代替现实生活的。正确对待网络的人能够在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速驰、如虎添翼,让自己的人生更丰盈;见虚拟世界与现实混为一体的人往往作茧自缚,与社会脱节。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,因为怕网络妖魔的一面而远离网络,魔鬼与天使只一线之间,看你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,看清这条“界限”